上虞博物馆的设计独具匠心,在建筑理念上,新馆的形状如同两个叠加的正方形经扭曲后展现出特殊的张力,这种设计不仅是一种现代建筑美学的呈现,更是将上虞的历史文化底蕴巧妙融合其中。它象征着上虞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多元性与融合性,古老文化与现代发展的相互交织。
在材料选择方面,外墙采用了像书页一样的竖柱覆盖在玻璃外面。这些竖柱材料的选择不仅考虑到美观性,形成规则有序的节奏,如同上虞历史上众多大学者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一页页书写着上虞的文化篇章;而且在实用性上,这种材料能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从空间布局来看,建筑内部的空间规划合理且富有层次感。不同的展厅相互连接又各自独立,使得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有流畅的体验。例如,从入口处的序厅开始,观众就被引入到上虞的历史文化氛围之中,然后按照不同的展厅主题依次参观,避免了参观路线的混乱。照明设计也是空间布局的重要部分,使用洗光强调建筑的厚重感和转折关系,而线型灯则用于突出细节结构,在窗户和入口处额外的照明显示出沉重建筑和微妙细节之间的交错关系,让建筑在夜晚更加耀眼,同时也为室内的展品展示提供了合适的光线条件。
上虞博物馆新馆共有大小6个展厅,其中四个为基本陈列展厅,两个为临展厅。
1、上虞历史文化陈列厅
展品丰富多样,包括与上虞历史相关的各类文物和资料。通过舜会百官、曹娥寻父、梁祝化蝶等历史故事为线索进行布展。在这里,观众可以看到从古代遗留下来的石器、陶器等,这些文物见证了上虞从史前先民的生活到后来的文明发展。例如,结合馆藏石器、陶器以及剪影背景画,直观展示上虞史前先民的生活,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回到新石器时代后期,感受上虞已有一定农耕文化遗存的场景。
设计理念上,注重以故事性引导观众参观。通过场景复原、多媒体展示等方式,打造沉浸式的参观体验。参观路线沿着上虞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设置,从古代到近现代,使观众逐步深入了解上虞的历史变迁。
2、越窑青瓷陈列厅
这是上虞博物馆最具特色的展厅之一。馆内珍藏了自河姆渡文化至北宋时期的陶瓷器,其中东汉越窑青釉水波纹四系瓷罐、西晋越窑青釉“太熙元年”铭文瓷堆塑罐、唐越窑青釉瓷蟠龙罂、五代越窑青釉鸳鸯瓷砚滴和北宋越窑青釉摩羯纹瓷虎枕这五件展品堪称“镇馆之宝”。这些越窑青瓷展品,完整地反映了上虞越窑的发展历史,从早期的萌芽到逐渐成熟,再到最后的发展与衰落。
展厅的设计围绕越窑青瓷的特点展开,灯光柔和,重点突出瓷器的色泽和质感。为了保护瓷器,展柜采用了先进的恒温恒湿技术。参观路线精心规划,让观众能够系统地欣赏不同时期越窑青瓷的魅力。
3、天香楼碑帖陈列厅
收藏了元、明、清著名书法家的墨迹,真、行、草、隶、篆各式书体俱全。这里有钩摹元、明、清著名书法家的墨迹而成的天香楼碑120方,其中徐渭、董其昌、倪元璐、唐寅、祝允明、刘墉等名家书法为世所珍。这些碑帖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同时也是研究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资料。
展厅设计风格古朴典雅,以展示碑帖的原始韵味。参观路线按照书法的朝代顺序或者字体类型进行布局,方便观众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字体的书法艺术特点。
4、上虞建筑陈列厅
聚焦上虞当代建筑业的发展,展示了上虞建筑的特色和成就。通过建筑模型、图片、文字介绍等方式,展示了上虞建筑在不同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从传统建筑风格的传承到现代建筑技术的应用。
展厅的空间布局以展示建筑的功能和美学为重点,采用开放式和半开放式的展示空间,让观众可以全方位地观察建筑模型,了解上虞建筑的独特之处。参观路线根据建筑类型或者建筑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设置。
1、东汉越窑青釉水波纹四系瓷罐
历史背景:东汉时期,上虞的越窑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个时期的瓷器制作技术逐渐成熟,这件瓷罐是当时越窑烧制的典型代表作品。
制作工艺:采用当地优质的瓷土,经过拉坯、成型等多道工序。瓷罐上的水波纹装饰是通过工匠精心刻画而成,四系的设计既方便携带又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艺术价值:它的造型简洁大方,水波纹的装饰富有动感,体现了东汉时期越窑青瓷的艺术风格,是研究东汉时期瓷器制作工艺和审美观念的重要实物资料。
西晋越窑青釉“太熙元年”铭文瓷堆塑罐
历史背景:西晋时期,越窑的烧制技术进一步发展,并且开始出现带有铭文的瓷器。这件堆塑罐上的“太熙元年”铭文为研究当时的历史年代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制作工艺:堆塑工艺在这件瓷器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工匠们在瓷罐上堆塑出各种造型,如人物、动物等,然后再进行施釉烧制,工艺复杂且精湛。
艺术价值:其独特的堆塑造型和铭文内容,使它成为西晋越窑青瓷中的珍品。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还为研究西晋时期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等提供了重要线索。
2、唐越窑青釉瓷蟠龙罂
历史背景:唐代是越窑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件蟠龙罂反映了当时越窑在造型设计和烧制技术上的高超水平,也体现了唐代社会繁荣背景下人们对瓷器艺术的追求。
制作工艺:盘口,颈中部与肩部有四根双股耳,耳间堆塑一蟠龙。造型生动,需要工匠对蟠龙的形态有精准的把握,在烧制过程中也要确保各部分的完整性。器表施青黄色釉,釉色均匀光亮。
艺术价值:蟠龙的造型栩栩如生,整个瓷罂的造型与装饰相得益彰,是唐代越窑青瓷中的杰作,展现了唐代越窑青瓷在造型艺术上的独特魅力。
3、五代越窑青釉鸳鸯瓷砚滴
历史背景:五代时期,越窑继续保持着较高的烧制水平。这件鸳鸯瓷砚滴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审美和生活情趣。
制作工艺:器形为蹲伏状鸣叫的鸳鸯,造型逼真。通体施青绿色釉,需要对釉料的调配和施釉技术有很高的要求,以保证釉色的均匀和美观。
艺术价值: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釉色,使其成为五代越窑青瓷中的精品。它不仅是一件实用的文具,更是一件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艺术品。
4、北宋越窑青釉摩羯纹瓷虎枕
历史背景:北宋时期,越窑虽然逐渐走向衰落,但仍有一些精美的作品问世。这件瓷虎枕反映了当时的工艺传承和创新。
制作工艺:枕面微微卷曲,上饰摩羯纹,枕下是对角相向的两虎,造型生动。椭圆形底足,通体施青绿色釉。制作过程中需要对瓷枕的形状、纹饰进行精细的雕刻和绘制。
艺术价值:其独特的造型和纹饰组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北宋越窑青瓷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此外,唐代“越窑青釉瓷粉盒”和“菱花形四鸟花枝纹铜镜”也是上虞博物馆的珍贵展品。“越窑青釉瓷粉盒”出土于上虞古县城丰惠镇前湖村,整件文物通体滋润光洁,呈现青黄色釉,器型规整,呈扁圆形、平盖微鼓,制作精良,盖面刻有四组对称荷叶纹,外底刻划了符号,且有10颗泥点痕。“菱花形四鸟花枝纹铜镜”则反映了唐代铜镜制作的高超工艺和独特的审美风格。
上虞博物馆在展览中充分应用新科技,为观众带来丰富的参观体验。
在越窑青瓷陈列厅,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了解每件瓷器的详细信息。例如,点击展品图片,就可以弹出关于这件瓷器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艺术价值等详细介绍。而且,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走进”古代窑场,观众能身临其境地感受瓷器的制作过程。一位参观者表示:“以前只能通过想象来了解古代瓷器的制作,现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感觉自己就像古代的工匠一样,非常神奇。”
博物馆配备了自助导览服务系统。观众可以自助租用导览设备,进行定位导览。这种导览设备可以根据观众所在的位置,自动播放当前展厅或者展品的相关介绍。对于老年群体,博物馆专门配备了老年导览机,操作简单方便,最大限度帮助老年人便捷享受语音讲解等智能化旅游服务。新馆展区面积比老馆扩大了3倍,通过这些科技手段真正让文物“动起来”、“会说话”,提升了观众的参观体验。
综上所述,上虞博物馆作为上虞市的文化地标,承担着传承与弘扬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使命。通过独特的设计思路,将现代建筑与历史文化深度融合;丰富的展厅类型,全面展示了上虞在历史文化、艺术成就、地域特色和建筑发展等多方面的成果;珍贵的特色展品,是上虞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者;以及应用新科技,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便捷、丰富和深入的参观体验。
在未来,上虞博物馆将继续发挥其文化阵地的作用。一方面,博物馆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其他博物馆的交流与合作,引进更多优秀的展览,同时也将上虞的文化推向世界。另一方面,继续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丰富馆藏展品,不断更新展览内容和形式,以适应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对于参观者来说,如果想要更好地参观上虞博物馆,可以提前在网上了解博物馆的基本布局和展览信息,预约参观时间,这样可以更加高效地参观。同时,在参观过程中,可以多利用博物馆提供的导览设备,深入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