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项目近年来的优化升级
阅读次数:220      时间:2022-12-27 15:28:52

活动力度加大,由“随机”转变为“有序”以广西科技馆为例,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的参与数量也在逐年增大,2020年广西科技馆对该项目进行了“升级改造”。原来活动进校园的顺序和数量都偏向随机性,哪个学校有需求,提出申请我们就前往开展活动;现在是以先通过筛选,签约成为合作学校,最后从合作学校中按照一定的时间节点开展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就已经与自治区内近200所学校达成合作意向,签约成为共建合作单位,并计划三年内将活动逐步送达这200所学校,进一步优化馆校合作模式。

1.png 

软硬件升级

  项目开始之初,科技馆便携产品有限,最有特色和最方便走进校园的就是科普大篷车。这种Ⅱ型科普大篷车车长约7.13m、宽约2m、高约3m,可容纳车载展品箱25个,车内可乘坐5人(含驾驶员);车载设备有:太阳能供电设备、车载逆变器、

  UPS电源、音柱、无线麦克风、裸眼3D电视、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遮阳篷和线缆盘等。只要一辆车就可以载着3~4名科技辅导员和这些小型的科技展品进校园,在学校操场就能开展大型的科学教育活动,受众人数可以从几百到上千不等。但是随着科普展品的不断更新换代,科学活动的内容及形式也在不断更新和拓展,仅是科普大篷车上的车载展品及活动已不能满足对科普知识需求日益增长的师生。

  基于这个最根本的原因,在硬件方面,场馆的移动展品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近年来也采购了一些新的器材加入到进学校开展活动的行列中,如:简易组装的天文望远镜、便携电影院、VR眼镜、无人机、机器狗、3D打印机等;在软件方面,科技馆的辅导员在不停的开发新的科普项目,如编排新的科普剧,结合当下热门的科学知识,或者中小学校课标要求学习的科学知识点设计趣味性、观感性、互动性强的剧目表演。一般科技辅导员都是在学校的舞台或者阶梯教室进行表演,可供几百乃至上千人同时观看。又如,场馆积极研发资源包课程,所谓的资源包就是实验、互动器材与课程实施的集成品,利用一个家用常规大小的收纳盒装实验器材,配备齐全5~10个不等的科学课程及操作手册,并配备实验相关器材。1~2名科技辅导员带着4~5个资源包就能给一个班级的学生开展动手体验的科学课,这种形式适合小且精准的科学普及,科技辅导员不仅能讲解科学知识和原理,还能跟学生一起互动,通过实验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也让学生体会到动手实验的乐趣。

创新活动形式

  近年来,不少学校每年都举办大型的科学节或者科技嘉年华,都会主动邀请我们的科普活动走进校园参与科学节,在这种学校全方位联动的情况下,我们带进校园的科普活动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相对于往常更为丰富一些。例如:组织天文望远镜观测活动、无人机编队表演、机器狗互动展示、VR体感游戏、体验3D打印机等,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见到这些活动器材,所以在师生眼里这些都属于高科技,能亲自体验使用对于他们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除此之外,还会带入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舌尖上的科学》《民族蜡染》《自制再生纸》《液氮冰激凌》等趣味实验。正因为进校园活动的不断更新换代,才使得这么多年来科普活动长期受到学校的欢迎,师生的喜爱。

从单向互动变为双向互动

  就多年开展活动情况而言,放眼全国多所科普场馆开展活动的模式,大部分是科普场馆“倾囊相送”,送科普资源、送活动、送项目、送表演进学校,学校只管接受和体验就好,享受科普红利,这种开单向互动难以形成良性循环。自去年与多所学校签订共建合作意向以后,科技馆尤其注重提高学校参与科普力度的力度,拓宽馆校结合开展科技教育的渠道。馆校合作在不断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学校对接等方面[1],学校的教师可能对新课标的理解更为透彻,已经熟悉学校实施教学的环境及学生基础,所以馆校双方更应该进行深入沟通。

  基于以上一些情况,广西科技馆在共建合作的内容里添加了以下一些合作内容,如:增加了合作开发校本课程及共同设计科学实验的内容,让科技辅导员们与学校的科技教师共同研发新的科学课程或者科学实验。预计选取部门签约小学增设总科技辅导员一职,让科技馆的辅导员定点科技“帮扶”这些学校,帮助他们更加精准的参加科技竞赛、设计科技活动、实施科学教育等。邀请签约学校走进场馆参加研学课程,参观科普展厅及展览等,把“走出去”和“请进来”有机结合起来。再如,邀请学校的教师或者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到场馆来担任科技志愿者,体验不同的角色,开展志愿服务。

  以上多种措施从很大程度上将单向互动扭转为双向互动,且把场馆跟学校的联系变成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关系,而不是一次性的打交道,只在皮表起作用,未能深入融合促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