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全国科普统计2016》,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科技馆444多个,年观众量达4695.09万人次,比2014年增长11.99%。在国外,科普场馆要求成为城市创新之源,带动公众学习热情,特别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实体型科普场馆让儿童和成人都能畅游其中,从中去获取科普学习的乐趣,科技创新、科技发展成为全民素质提升的必要组成部分。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2049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这对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出了一个新的更高要求,学校的科学教学、校外的科普教育资源如何更好地整合在一起,在科技人才培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这都需要在今后馆校结合中探索新机制,开创新思路。
随着人们对STEM课程的关注,科学教育活动在未来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占比日益加重,作为科学教育成果的重要载体——科普展品的教育模式日益增多,现代科技馆展品众多,涉及声、光、电、机械等各个领域比较成熟的科技成果,甚至一些比较前沿的科技产品的模型,可以通过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的方式给参与者提供直观认识。这就需要联通校内校外资源,把学校的科学课程建设和基于展品开发的课程整合起来,从感性直观体验到理性思维培养的结合,让科普更具探索性。
一直以来馆校合作的科普教育资源比较集中体现在科技馆或一些学校的主题展区,科普教育的内容也比较倾向于既有的科学理论知识的获取,貌似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点距离,学习者会以此作为比较高深的理论在研习,缺少跟生活实际的联系,这种缺少沉浸式的科普教育减弱了学习者参与科学教育的兴趣,更无法去体验其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家精神。因此,需要拓展科普资源,把科学教育和各个部门的科普教育相融合,从身边的科普入手,多方引入,探索馆地合作新科普教育模式。如在2020年推行垃圾分类新时尚活动中,苏州青少年科技馆和当地现代化垃圾回收处置的光大集团合作,从现场体验讲述了身边的垃圾处理科学技术,让科普更生活化。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很多公共科技场馆停止了线下的参观游览和科普教育活动,如中国数字科技馆分设了“探索与发现”“科技与生活”“挑战与未来”三大类型的网络科普学习;中国科技馆“云享”科普大餐;还有各个科技馆微信公众号推荐和制作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资源,很多科技馆都衍生开发了“掌上科技馆”,如云端科技馆游览、科学实验和创作、空中科普课堂等多种形式的互联网媒体传播模式,丰富多样的科普资源受到大众的青睐。我们可以居家窥馆天下,这种模式打破地域限制、空间限制,接受别样的科技馆探索经历。“掌上科技馆”科普资源的开发,可以更好地链接国内外丰富的科普教育资源,形成科普教育联盟,跨地域解决科普资源的不足问题。现在,很多衔接校内教育的学科类校外培训都采用了线上线下两种教育阵地,而我们的虚拟科普展览馆对标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标准,充分利用校内科技教师的力量,以弥补场馆专业类教师不足、课程开发脱离教育和生活实际的问题,把两类资源结合起来,在开拓创新青少年科学思维方面提供新的思路,从而更好地贯通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和力量,让科技场馆成为青少年实现科技梦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