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外馆校结合探讨——以苏州青少年科技馆为例
阅读次数:257      时间:2022-12-27 18:39:20

 在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国家,馆校合作的类型已经扩展到教师专业发展、博物馆学校、校外访问、学校拓展以及区域合作这5种。其中以美国最具代表性,其在90年代初期就已经制定了完善的教育方案,实现了博物馆与学校的教育协作。如美国科学工业中心,为各年龄段的观众提供知识含量丰富、激动人心的展览,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生存环境、发展成果、文明遗产并获得更好的自我认识。中心力求在展览、展示以及多种教育活动与体验中激发观众的参与积极性,提升他们了解科学、工业、健康和历史的热情。通过展览、表演、互动等方式让参与者沉浸式去体验科技创新成果,每个展品展项都赋予了生命的历程。

image.png 

 2006年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的发布,2017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出台,以及近几年兴起的STME课程的开发,很多研究都表明,一些很重要的科学学习通常都发生在学校之外的环境中,有很多人将科学和工程作为终身的职业或是终身的爱好以及家庭经常开展的活动。科普场馆蓬勃发展,场馆教育活动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下面以苏州青少年科技馆为例,分析这些年馆校结合模式的探索。

  苏州青少年科技馆是一个主要面向青少年的综合型场馆,自2008年科技馆就在积极探索如何扩大科普场馆的科学教育职能,把科技资源从等着参观者上门学习转为主动输出科普教育资源,因此,我们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践基地联合,一起开展综合性学生素质培养活动,这种模式运行了一个阶段之后,发现这样的结合模式由于受场地和学习课程安排时间的限制,可能仅仅局限在某一个类型方面,学生接受的都是统一的教育内容,选择面窄,且容易重复而单调。

  2010年把馆校活动的主阵地重新回归到科技场馆内,创设了“心灵、艺术、科学”探索日活动,从认知、情感、思维能力等多个维度,融合现代美学欣赏,让科技富有美感,融入心灵。通过此项活动,我们开设了一系列菜单式的课程体系,开设了“动感4D”“纤维家族”“三模”“机器人”“天文”等结合展品展项的科学课程,涵盖了全区小学中高年级段的学生,实现了普惠式馆校结合模式。这种馆校结合方式,覆盖面广,受众群体包括所有在龄的小学阶段学生,实现了全民的科普教育。在这种馆校结合模式中,学生可以通过一门科学类型的课程进行科普知识的学习,但由于受课程培训短,且以一次性教育为主,因此,这种模式的科学教育方式缺少后续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大多比较局限于认知层面,以及启发学生对校外的科普教育有初步的兴趣,至于是否能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深入研学的概率较低,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能力培养还有待后续的指导和延续性活动的开展。

  2012年,科普场馆科学教育展评活动开始在各个场馆引起热烈反响,围绕展品设计的教育活动,综合性的科学教育活动如科普知识竞赛以及科技夏令营等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动悄然兴起,借助展评活动,科技场馆的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理念、形式、内容和评价等方面近年来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在2017年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导下,科学教育开始注重四维目标评价方式,除了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与能力外,更重视科学教育中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科技成果后所体现的科学家精神。在科学教育展评项目化的推进下,科技场馆结合自身科普资源优势,一方面把科普教育活动通过展教活动的方式丰富科技馆展览活动内容;另一方面科学展评培育的项目送教到校,在各区镇学校推广实施。同时借助新媒体力量,2020年度的展评项目中,苏青馆的“植物之液的探宝之旅”还入选“一带一路”虚拟科学中心科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线上资源库。

  2020年,从“两弹一星”精神到新时代北斗精神,今后科学教育的发展必将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馆校结合的科学探索机制也必将把科学家精神培养、人文关怀和个人积极品质的培养结合起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