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科技馆相关展览资源的局限,作为拓展教育的科学课程便成了很好的科普载体。科学课程主要在馆内的科学教室开展,从展览或社会热点出发引申出科学话题,系统地梳理出与之相关的内容,从最日常的切入点展开讨论,通过师生互动、观看视频、实验、动手 DIY 等方式帮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下学习科学知识。
科技馆现有的教育活动是面向全年龄层的,但就常规的课程而言,大部分受众以少年儿童为主,更具体来说是具有一定科学理论基础或科学学习兴趣较高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些学生通常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识,能够较好地观察现象并提出相对合理的猜想,喜欢通过动手 DIY 或拓展实验去验证猜想,在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在定位了主要的受众群体后,可先从他们的视角进行教育活动开发,以“疫情防控科普系列课程”中的“认识呼吸系统”课程为例: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由哪些部位构成,重点了解人体肺部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感知呼吸的过程,能够模拟出不同的呼吸状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起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课程内容:
我们每分每秒都在呼吸,它就像一件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一样。我们依靠吸入的氧气来维持生命,却很少思考如何呼吸,呼吸为何是维持生命的关键。
1.生物的呼吸方式5分钟):
PPT展示以下几种生物的图片:人类、猫、鱼、鸟、蝴蝶、青蛙、鲸鱼。
向学生提问:以下生物为了维持生命体征,是否都需要进行呼吸?它们的呼吸方式有区别吗?
由此引出不同动物的呼吸方式存在差异,人类属于肺呼吸动物。
2.认识人体的呼吸系统10分钟):
引导学生体验瑜伽呼吸法,感受呼吸之间,气流流经了身体哪些部位?
(呼吸要点:伴随音乐闭上眼晴,鼻吸、鼻呼30秒左右)
通过体验呼吸,让学生用画人体路径图的方式简单绘制气体走向,逐步揭秘在呼吸过程中,吸入和呼出的气体经过了哪几个身体部位。
3.肺部如何完成呼吸10分钟):
通过观看视频动画,重点了解肺这个巨大的加工厂长什么样,气体在进入肺部以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最终去到哪里,在呼吸过程中肺部又是如何做到收放自如“的见图1、图2)。
4.制作肺部呼吸模型25分钟)(见图3):
材料:塑料瓶x1、小气球x2、大气球x1、吸管组合、轻质黏土;工具:剪刀、胶带。
图1 人体呼吸系统模拟图
图2 横膈肌、肋间肌组成一个帮辅系统协助气体交换的示意图
图 3 肺部呼吸模型
5.用肺部模型模拟呼吸10分钟):
状态1:正常呼吸状态可让学生参考自身的呼吸状态进行调整);
状态2:剧烈运动后停下来的状态(快速呼吸);
状态3:重度肺炎患者呼吸状态慢速、小幅度);最后告诉学生,在面对疫情时,首先要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保护好自己,增强抵抗力的同时,保持冷静的头脑和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
课程实施:
时间:60分钟地点:3楼科学教室;
对象:三年级以上;
学生人数:20人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互动性:做到教师与学生有互动(相互提问,相互分享)、学生与学生有互动(相互观察、相互交流)。
2.体验性:通过让学生自我感知呼吸过程,动手制作肺部模型,观看视频、动画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沉浸到课程主题中。
3.趣味性:给学生布置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如当学生踏入教室的那一刻就告知他们开始观察记录下一个进入教室的同学的呼吸状态,或是在30秒内用肺部模型模拟不同状态下的呼吸),结合生活经验与自我探究来获得达成目标的成就感。
4.灵活性:在面对不同年龄层的观众时,适当调整课程的内容结构,低年龄观众以动手做和体验为主,高年龄观众可以适当进行相关知识拓展和讨论。
当然,上述课程的设计目前还仅停留在设想的阶段,其具体实施以及如何评价等还有待在未来的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