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技馆资源的疫情防控科普课程开发
阅读次数:270      时间:2023-01-06 08:55:04

       从教育活动开发现状、课程设计、课程开发策略三个角度展开,探讨在科技馆现有基础资源上开展实施以疫情防控科普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的可能性。沉浸式的展览体验是我们开展教育活动的优势和特色,不同年龄层的科普受众为我们策划教育活动提供了更多思考的方向,多元化的课程开发策略更是丰富了我们的活动形式、为科普内容提供了更多专业化的保障。但其中也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思考相应对策。

图片2.png 

  1.与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主题直接相关的展览内容,就现有的场馆资源而言,肯定不会十分完整,不可能要什么就有什么,这是一个现实的客观因素,也是无法在短期内得以解决的。因此,我们可以将几个相关展品的讲解与教室里的科学课程结合起来,形成“参观+课程”的团队定制模式,探索运用科普游戏等手段和形式,努力打造出虚实结合、手脑并用、引人入胜的科普服务项目,丰富观众的切身体验。

  2.目前科技馆的课程大多数是基于小学中高年级的认知水平进行开发的。小学生有一定的课余时间来科技馆参与活动,是我们的主要受众群体,但是目前小学自然科学课涉及的生物知识只是停留在入门和激发学生兴趣的层面,孩子们普遍缺乏对生物学专业词汇的了解,可能导致馆内课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为他们系统地解释专业名词,降低了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加上科技馆配备的生物学、医学专业相关教师比较欠缺,需要我们通过自身学习掌握后,再用比较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活泼灵动的方式与学生互动、传授知识,这也对科技馆教育活动实施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3.针对疫情防控的科普工作是一个大主题,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可以将其设计为系列教育活动,以便于学生记忆消化。科技馆的资源毕竟有限,而大部分受众又是以散客的形式报名参与单次活动的,无法形成系统记忆。虽然科技馆建有一些馆校合作的平台,但大部分在校学生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抽出两三天的时间来馆里系统地完成整个系列的课程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更多地利用团队定制的渠道,在充分了解预约团队受众人群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选取部分甚至全部的课程内容进行科普教育,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此外,自主研发的模块化定制活动由于形式丰富,一般需要配备1-3位科学教师,但由于人手不足,目前无法大规模开展实施。因此,可以制定2-3个常规组合模块,如“讲解+课程”或“课程+表演”,直接向大众推广,仅针对个别情况进行模块化定制,以保证科普教育活动的品质。在大数据条件下,如何通过相关信息的调研分析从而深刻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实现科普服务的定制化、场景化和精准化,这就“要善用信息化这一利器,让信息追着用户跑,创造崭新的用户体验”,由此实现科普教育活动的系统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