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科技馆在体现展品教育价值时存在的四点不足
阅读次数:223      时间:2023-02-08 16:52:12

一、局限于展品形式设计的实用性

  一般而言,科技馆中展品的外观造型大多只考虑安全性、耐磨性、实用性,即工艺能够展示展品的科学原理即可。展陈台和展板的教育价值主要依托交互功能,即为观众展示互动操作和科学原理,但展品环境空间预留和展陈台操作空间设计十分有限,只能满足一部分观众。当科技馆节假日遇人流高峰时,无法满足众多观众自主学习的需求。展品是否能够全面、真实、准确地发挥自身教育价值,是激发观众探索热情的关键,因此,通过提高与融合展品外形和环境造型设计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有助于发挥展品自身的教育价值。

  在调研过程中,黄石科技馆馆长谈及目前绝大部分的展品形式设计已经能够满足展品基本功能需要,但在审美心理、文化品位和人体工程学的需求方面还存在不足。笔者在和湖北省科技馆布展施工方项目管理者的访谈中,了解到存在由于布展公司人员专业不同,对科技馆“以观众为中心”观念理解不足,对展品教育价值定位不准确,导致展品形式设计与展品内涵产生割裂,而且这并不是少数科技馆存在的问题。展品形式设计是让“人”真真切切地融入展品必不可少的设计环节,展品外形与环境造型在设计过程中应更多关注除实用功能之外的因素,在符合展教功能的基础上,为开展相关教育活动预留一定的空间。

图片4.png 

二、局限于展品多样的外在展示形式

  随着“以观众为中心”观念的深入,科技馆在展品外在展示形式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多数科技馆现有展品以游戏式、体验式、沉浸式等形式进行展示,从而增强展品和观众之间的交流。然而,这种方式仅仅是传播方式的变化,从静止陈列到多种形式展示的互动体验参观展览,展品的教育价值还未被完全设计开发。以武汉科技馆生命科学展厅的互动性展品“免疫系统”为例,该展品主体为一个电子展陈设备,通过动画展示和游戏与观众进行互动,让观众参与体验、学习。但在展品实际运行过程中,绝大多数参观的青少年直接将其当作“植物大战僵尸”类型的游戏进行操作,很少顾及“免疫细胞解决病毒入侵”这一科学内容。

  从参观主体观众——青少年角度分析,如果他们只是基于游戏的趣味性或者由于同伴的邀请参与展品互动,认为妙趣横生的现象背后包含着绚烂的“特技”,并未对其科学素养提升形成一定的帮助;或者确实激发了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但由于无人辅助,可能只留下“科学真好玩”的简单想法,对于展品背后蕴含的科学知识或者体现的科学观念感受不深,而这并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教育效果。

三、局限于展品多形式的单向讲解

  部分省或直辖市科技馆根据观众需求,衍生出电子导览辅助讲解和科技辅导员集中讲解服务,缓解无人辅助的困境。电子导览辅助讲解是传统“知识灌输”讲解的单向传播形式,无法和科技馆多样化人群的需求相适应,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观众对于展品的理解,并不能起到关键性的教育作用。此外,科技辅导员的讲解形式和一般陈列馆讲解员的讲解形式并无差别,并不能充分展现展品背后包含的教育价值。例如:上海自然博物馆会辅以高校志愿者机制,让他们承担一部分辅助讲解服务和操作辅助工作来缓解困境,但效果并不佳。与此同时,科技馆人流量大、受众层次多,志愿者大多仅作为秩序维护者、展品守护者。

四、侧重展品的教育活动设计,但设计具有滞后性

  在“以观众为中心”观念的支撑下,科技馆为更好地体现展品教育价值,逐步摸索出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设计形式。国家级、省级科技馆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往往会依托馆内资源,利用馆校结合的方式,基于一定的理念展开教育活动。目前开展的教育活动设计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依托科技馆内其他空间,如教室、实验室、工作室等场所实施科学小实验、科技小制作、科学表演、科普日等活动,同时包含不同人群区分的活动类型如亲子系列;二是将展厅展品作为教育活动主要资源,辅以中小学教案、教材、教辅、教具等资源进行设计,得到和正式教育相挂钩的教育活动;三是展品进入科技馆运行,由专业团队研发的配套教育活动。前两种教育活动设计形式较多存在于科技馆,第三种教育活动形式则较少出现。

  前两种教育活动属于后期的弥补性教育活动,它的设计十分有限。首先,活动开展需要一定空间,不能仅围绕一个展品开展,同时展品自身的主题、知识架构、结构外形设计都会影响活动设计的深浅和活动设计的范围。其次,对于市、县(区)级科技馆而言,科技馆的空间结构建设与展览设计往往已占用较多资金,后期常常出现因为展品物理限制和前期架构限制,如空间不够、外形设计不符合,而无法开展适宜的教育活动。再者,相对于科技馆只有互动型展品的局面,教育活动的出现虽然能更好地诠释展品的教育价值,但单纯基于现有展品的“缝补性工作”,而不从展品设计自身过程角度考虑,这种举措并不能很好地诠释展品的教育价值。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