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馆中基于展品教育价值的设计实践
阅读次数:256      时间:2023-02-10 16:56:17

  “科技馆展品教育信息通信过程模型”不仅适用于即将建成的科技馆,也适用于已建成科技馆的展品展厅展区的翻新。本文结合目前科技馆做得较好的展品以及实地调研科技馆展品,运用本模型对凸显展品教育价值的问题做出梳理和总结。

  从设计层面出发,国内外科技馆为更好地发挥展品的教育价值,将基于展品开发相关教育活动作为在场馆建设、展厅展区改造时的关注重点。天津科技馆在对“电磁之趣”展区的改造过程中,格外关注展品的教育价值发挥。

  以“雅各布天梯”展品为例(如图 3),在内容设计上,该展品由两个电极组成,上宽下窄,在对电极施以高压电时,电极最窄的位置首先发生电弧放电并上升,当电弧运动到一定高度时,由于电极间的距离增加,电弧就熄灭,形成了电弧的自下而上运动的现象。通过显著的展品现象展示,能够很好地展现展品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同时,该展品与“特斯拉线圈”“辉光放电”等其他展品相联系,促使观众在展区的整体性浏览中逐步发掘“电磁之趣”,并在趣味现象的观察中有所收获。在形式设计上,为符合“天梯”的象征意义,该展品高度达 3 米,具有很好的展示效果与震撼力。同时,该展品作为大型展品置于展区靠墙一侧,周围无临近展品,为观众的观察预留充足的空间。此外,该展品未使用多彩的外部装饰包裹展品,而是使用透明罩,直观地展现展品内部结构,以促进观众对展品原理的自主阐释,提高展品教育价值的发挥。

图片2.png 

图 3 雅各布天梯

以笔者实际参观某科技馆旧馆经历为基础,浅析“光柱图形”展品如何从展品设计过程和基于展品教育角度更好地利用展品的教育价值。“光柱图形”展品(图 4)由亚克力棒和一面透光彩洞的墙体组成,该展品通过机械互动的方式展示了光与色彩、像素与位图的关系。

图片3.png 

4 光柱图形

  该展品主要由“光沿直线传播”“光是可见电磁波”和“像素和图形”等原理构成。某科技馆将该展品置于面向 3~10 岁儿童开放的展厅,位于展区出口靠墙处,有一定的活动空间;针对儿童身高特点,将亚克力棒摆放在光墙的下方,便于拿取;教育活动主要是儿童拼图形,即儿童将不同颜色亚克力棒插入墙体圆孔,光穿透亚克力棒,形成亮光的光点,便可形成图案,直观地展示了像素与位图的关系。机电交互的“一插一亮”新方式使得儿童产生了兴趣,“一黑一亮”颜色的变化使得儿童观察到了光,整体图形拼搭使得儿童感受到光点形成图案。如果在该展品的设计中关注以下内容,可以更加凸显其教育价值:

  在内容设计上,可以增强展区与展品、展品与展品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整体设计的规划性、逻辑性,引发儿童针对该展品的深入思索,激起共鸣。在认识社会环境时,儿童是积极的行为者,只有在频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对这个环境的认知,只有通过反复刺激才可以实现相关的社会认知发展。因此,单一的展品往往无法引起儿童的深刻感受,展品内容设计需要从对展览、展区选题与主题的确定出发,再依据“知识教学”类展示、“主题”类陈列、“讲故事”类陈列内容等更加系统的展品内容组织形式对展品进行内容组织,最终设计以展品为核心的展览内容方案文本。这样的设计不仅更加符合儿童学习特点,也更有利于进行相关教育活动设计。

  在形式设计上,由于 3~10 岁儿童的身高差距较大,依据人体工程学提及的舒适度要求,应根据儿童身高划分取拿亚克力棒的展陈台,而不仅仅是简单区分儿童游客和成年游客;并且说明牌的语言风格要与儿童语言习惯相适应,不应该过于复杂和隐晦。避免以上不必要的外在因素干扰儿童体验展品,提高展品教育价值的利用。

  在教育活动设计上,首先可以将该展品设定为重点展品,增大展品密度,扩展其教育活动空间;其次,为实现教育活动的教育价值,教育活动设计可依据儿童认知特点和活泼的展览环境,提供不同形式的介入式展览教育活动。如:针对低学段的儿童,科技辅导员可采取拼搭简单几何图形如点、线、三角形等,让儿童观察光、色彩和图形的变化,在倾听、观察中获得经验;针对中高学段的儿童,让其自己摸索和拼搭较为复杂图形,了解“近大远小”的现象,探究光、图像和像素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设计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不同,光的反射、折射等活动,开展体验式学习,引导儿童进入探究过程,在与展品和展览教育服务人员互动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