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科普基地是专注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教育场所,通过展览、实地考察和互动体验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森林生态知识、生物多样性以及森林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这类基地主要体现在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责任感,同时为科学研究提供实地研究的场所,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保护。通过教育和参与,森林生态科普基地还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森林生态科普基地的建设方案应遵循一定的指导原则和标准,以确保其教育功能和科普效果。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依托自然资源:森林生态科普基地应依托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自然资源,开展自然体验和生态教育活动,展示科技成果和生态文明实践成就。
科普特色:申报单位应具备鲜明的林草行业科普特色,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并拥有相关支撑保障资源。
固定场所与设施:应具备一定规模的专门用于林草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传播、普及、教育的固定场所、平台及技术手段。
专业团队:需要有负责科普工作的部门,并配备开展科普活动的专(兼)职人员队伍和科普志愿者,定期对科普工作人员开展专业培训。
经费保障:具有稳定持续的科普工作经费,确保科普活动制度性开展和科普场馆(场所)等常态化运行。
公共开放性:面向公众开放,具备一定规模的接待能力,符合相关公共场馆、设施或场所的安全、卫生、消防标准。
科普作品创作:具备策划、创作、开发林草科普作品的能力,并具有对外宣传渠道。
申报与评审:国家林草科普基地申报工作原则上每两年开展一次,通过资格审查、现场核验和组织审定等评审程序,最终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学技术部联合命名。
动态管理:已命名的科普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命名有效期限为5年,期间可优先承担国家级科普项目、参加全国性科普活动、提供专业人才培训等。
森林生态科普基地通常包含一系列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森林生态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生态科普课程:如“中国生态科普行”2024年莲花山森林课堂进校园活动中,杨再玺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以“走进鸟类世界”为主题的生态科普课程,通过趣味问答和互动游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研学教育活动:我国计划到2025年基本建立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体系,通过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参与森林研学教育,提高生态文明意识。
联动科普活动:中国生态学学会在首个全国生态日组织了联动活动,包括生态科普知识讲座、自然博物馆参观及生态诗歌朗诵等,向少年儿童介绍生态知识。
科普研学夏令营:黄海森林生态旅游度假区作为科普教育基地,举办了森林科普研学夏令营等大型活动,通过智慧草坪等场所进行科普教育。
森林体验活动: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展了森林大课堂系列体验活动,包括自然观察、森林笔记、森林疗养等课程,让市民在森林中亲近自然,学习生态知识。
依托自然资源:森林生态科普基地通常依托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自然资源,开展自然体验和生态教育活动,传播科学知识和生态文化,展示科技成果和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科普特色与活动:基地应具备鲜明的林草行业科普特色,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并拥有相关支撑保障资源。
固定场所与设施:基地需要具备一定规模的专门用于科普教育的固定场所、平台及技术手段,如科技馆、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等。
专业团队与管理:应具有负责科普工作的部门,并配备专(兼)职人员队伍和科普志愿者,定期进行专业培训,确保科普活动的质量。
经费保障:需要有稳定持续的科普工作经费,以支持科普活动的制度性开展和场馆的常态化运行。
公共开放性:基地应面向公众开放,具备一定规模的接待能力,并符合安全、卫生、消防等相关标准。
科普作品创作:基地应具备策划、创作、开发科普作品的能力,并具有对外宣传渠道,以提高科普效果。
政策支持与奖励机制:通过政策支持和奖励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工作,对科普成果和作品给予认可和奖励。
定期开放与预约制度:为了减少对科研工作的干扰,一些基地可能采取定期开放和预约参观的制度,以控制参观人数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