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开启历史文化之旅
阅读次数:213      时间:2024-10-06 09:56:51

    一、博物馆概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成立于1934年,是省级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馆内藏品丰富,拥有近10万件(套)藏品,其中一级文物148件(套)、二级文物1974件(套)、三级文物3865件(套),其年代跨度从旧石器时代直至近现代,种类涵盖了历史、艺术等多个方面,见证着广西各个时期的发展与演变历程。整个博物馆用地总面积为4.2万平方米,馆内有诸多基本陈列,如“广西古代文明陈列”“烽火南疆 - 广西近现代革命史陈列”等,还有“合浦启航 - 广西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釉彩斑斓 - 馆藏瓷器陈列”与“匠心器韵 - 馆藏工艺珍品陈列”等专题展览。在陈列大楼后面,是一块24000平方米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文物苑,它是《广西民族民俗展览》在室外的延伸,是博物馆的“动态展示”部分,苑内风景秀丽,分布着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的民居建筑,游客在此可以品尝民族风味美食、欣赏传统手工艺表演和民族歌舞表演。

    二、丰富的馆藏文物

    铜鼓:广西是古代铜鼓的主要分布区之一,铜鼓遗存丰富、种类齐全,该馆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收藏铜鼓最多的博物馆,铜鼓藏品达360多面。铜鼓自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曾广泛流行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而共同孕育和形成的文化载体,也是这些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征,凝聚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与文化价值。例如翔鹭纹铜鼓,属于石寨山型铜鼓。鼓胸有六组羽人划船纹,部分划船者戴羽冠,船头下方有衔鱼站立的鹭鸶和花身水鸟,呈现龙舟竞渡的写实画像。鼓身的划船、捕鱼、竞技画面,见证了我国早期行船、航海景象。其整体纹饰展示大型集体舞的壮丽场面,太阳芒纹、翔鹭纹等表现出的对太阳、鸟图腾的崇拜,是中华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符号,体现共同精神追求。

微信截图_20240605104913.jpg

    羽纹铜凤灯:这是一对出土于广西合浦望牛岭西汉晚期墓葬中的镇馆之宝。两灯外观、大小几乎一样,被认为是雌雄一对。它们均为全铜铸造,为站立的凤鸟形,顾首回望,双足分立,尾羽下垂及地。凤鸟背部有圆孔用于放置长柄灯盏,颈部由两段套管衔接,可自由转动和拆卸。灯罩与颈部及腹腔相通,腹腔中空能贮水。当灯芯点燃时,烟灰经灯罩纳入颈管,再导入腹腔溶入水中,制作工艺精湛。这不仅反映了凤凰崇拜在西汉时期已传到岭南地区,体现凤凰崇拜是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和共有的精神信仰,还体现了中原文化与本地技艺的交相辉映和融合发展。其主人为西汉时期豪族“庸”氏家族的庸毋,墓葬出土的“庸毋印”龟钮琥珀印章、“九真府”朱书陶提筒等随葬品,为探讨汉代墓葬制度和岭南地区文明进程提供重要材料,也印证史籍中关于汉朝廷以合浦为支点经略岭南及开展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记载。

    其他珍贵文物 :这里还有80万年前的手斧,新石器时代神秘的大石铲,商代的兽面纹铜卣,汉代写有370多字的《从器志》木牍,绘有神话故事的漆绘铜盆和漆绘铜筒,高115.5厘米的大铜马,形神兼备的铜牛,能消烟尘的铜凤灯以及富有特色的羊角钮铜钟、越式铜鼎、干栏式铜仓等大量出土文物藏品。馆藏民族文物丰富多彩,革命文物、古旧字画以及各种传世文物等也不乏珍品,还收藏有3万多册线装古籍,弥足珍贵。

    三、博物馆的历史变迁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前身是1934年在南宁创立的广西省立博物馆,当时已初具规模,有固定馆舍,文物藏品达2万多件,还有大量石刻拓片和各种新旧图书资料,并举办过各种展览。然而抗日战争爆发后,广西省立博物馆几度搬迁,处于风雨飘摇、举步维艰的境地,文物损失严重,馆名也多次更改。直到新中国成立,广西的文博事业才得到复苏。经过多年筹备,1956年5月1日,广西省博物馆大楼竣工,宣告重建工作完成。1958年3月,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广西省博物馆遂改为现名。

    四、文化传承意义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就像一个历史文化的守护者,它承载着广西地区从古至今的记忆。通过对文物的收藏、展示和研究,让人们了解广西的古代文明,从史前先民开创的手斧文化、贝丘文化、大石铲文化,到春秋战国时期百越之地西瓯、骆越等族群的历史,再到秦汉时期灵渠连通南北、合浦港扬起海上丝绸之路风帆后的多元文化交融。这些文物和展览有助于人们深入探究广西地区各民族的发展脉络,以及他们与周边和中原地区族群交往、交流、交融的进程,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为当代社会的民族团结进步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