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博物馆:巴楚宝藏的神奇橱窗
阅读次数:174      时间:2025-01-08 09:38:39

        宜昌博物馆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大道115号,其前身是1980年4月成立的宜昌地区博物馆。1992年4月,宜昌地市合并后,博物馆正式更名为宜昌博物馆。新馆舍于1993年8月建成并对社会开放。新馆不仅在外观上大气磅礴,还融入了时尚元素和宜昌特有的文化特色,内部设施与国内最先进的博物馆同步。

        博物馆的设计理念以“历史之窗”为核心,集巴楚历史文化元素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极具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外墙运用了深浅变化的条形石材,用变化鲜明的表面呈现出巴虎楚凤的纹饰,表现出巴人崇虎,楚人尚凤,虎凤合鸣的设计效果。大厅穹顶则借用了太阳人石刻中太阳为设计元素,穹顶外围铜质构建巧妙地运用了镂空篆刻的设计,体现了宜昌地区祖先对太阳的崇拜以及宜昌作为楚国故地对屈子哲学的崇尚。

        展厅类型:涵盖多种主题和历史时期

        宜昌博物馆的展厅类型丰富多样,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宜昌的自然、历史、文化等内容。

        1、自然历史类展厅

        开辟鸿蒙:该展厅以原武汉地矿研究所龙化石博物馆移交给宜昌博物馆的337件动植物化石标本、岩石矿物标本为基础,分为时空隧道、生命之光、走近地球、岩石矿物、宜昌地质五个单元。通过场景复原、多媒体影像、地质沙盘及地层剖面模型等手段,深入介绍了宇宙、银河系、太阳系等天文知识,并试图揭示生命的起源及发展历程。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从宇宙星辰的诞生开始,一步步跟随地质演变和生物进化的脚步,最终到达宜昌这片土地,不断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从而了解自然、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这里,游客可以亲眼看到各类化石标本所呈现的古老生命形态,对生命发展的漫长历程有更为直观的认识,不仅是一场视觉上的震撼体验,更是一次对人类在自然世界中所处位置的深刻思考。

        物竞天择:主要展示肯尼斯·尤金·贝林先生捐赠给宜昌博物馆的南非、北美大陆的200余件珍稀动物标本。展厅由走进非洲、野性呼唤、铁角铜蹄、生存之道、长江大保护5个单元组成。在展厅内,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非洲象、非洲最大的猫科动物非洲狮、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中华鲟以及各种动植物标本栩栩如生。这一展厅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也传达出生物在各自生存环境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在物竞天择法则下所发生的演化过程,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地球生物生存现状的复杂性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展厅照片和模型的精心布置,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动物王国的窗户,每个标本都犹如讲述着一个遥远而神秘的生命故事。

        2、历史文化类展厅

        远古西陵:展示了宜昌旧、新石器时代人、猿相揖别的嬗变过程。旧石器时代以长阳人为代表的原始生活状态及生态环境在这里得到展示。而新石器时代,随着城背溪文化的诞生开启了长江中游和峡江地区人类文明的先河,而后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在农业、养殖、纺织、制陶、建房和原始记忆与意识崇拜的演进过程也逐一呈现。这个展厅像是一部史书,一页页翻开宜昌地区人类文明起源的篇章,通过展品与文字介绍,人们能深刻体会到古老宜昌祖先们在不同时期的生活智慧,他们从洞窟走向村落,从简单的狩猎捕鱼生活逐渐发展出丰富多彩的农业和手工业文化,每一件石器、陶器都残留着他们与自然搏斗、改造环境的足迹。

        巴楚夷陵:着重呈现两周时期巴和楚两国文化在宜昌地域的相互影响、渗透和排斥。巴文化板块承载着廪君、巴蔓子的传说,还有独具特色的生活用器、礼器、葬俗等内容。在楚文化部分,则隆重推出万福垴出土的早期青铜编钟和大型楚遗址,以及两周至两汉时期绚丽多彩的铜器、漆器、陶器和葬俗,其中屈原文化、昭君文化、三国文化的靓丽色彩更是彰显无遗。这里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物,如精美的青铜器、漆器等,生动地讲述了巴楚两国在宜昌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交织、融合和各自衍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将观众带入那个充满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神秘年代,感受巴楚文化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

        近代宜昌:此展厅分为开埠通商、川汉铁路、宜昌抗战三个单元。虽然这一历史时期前后不足百年,但影响极为深远,是现代宜昌崛起的基础。展厅通过展示川盐济楚政策让宜昌声名鹊起,拨开租界迷雾,开展中西贸易,探寻宜昌教案始末,梦断川汉铁路,两次宜昌兵变,进而军阀割据,短暂黄金十年发展,难民涌入的恐慌,波澜壮阔的宜昌大撤退,宜昌沦陷的黑暗,石牌保卫战的英勇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全方位塑造了宜昌之魂。近代宜昌展厅内的大量历史文献、照片、文物等资料的展示,犹如一幅生动的画卷,真实地呈现出近代宜昌在风云变幻的历史浪潮中的挣扎与奋斗,展示了宜昌人民面对战争、灾难等重重考验时的坚韧不拔和英勇无畏精神。

        风情三峡:主要展示宜昌民俗风情,这里像是一座民俗文化的大观园,通过展示各种实物、复原场景等方式,留下岁月痕迹,汲取民间精华。让参观者能够感受到先辈们劳动创造的价值和智慧结晶。民俗文化展品涵盖诸多方面,如传统服饰、手工艺品等,这些展品承载着民间的传统技艺和文化记忆,让人们体会到三峡地区百姓的生活情貌、信仰习俗和审美追求,以及代代相传的民间文化传承脉络。

        古城记忆:主要复原了宜昌古城的风貌,通过展示曾经的铁匠铺、杂货铺、医馆等的复原版本,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这一展厅侧重于宜昌本土城市记忆的重现,就像一道桥梁,连接着当代居民与先辈们的生活经验,使人们能够更深刻地体会本土城市文化发展的延续性,以及世代生活在此的人民对城市的情感依托,展品中许多古老的生活器具、市井图片等资料,生动地叙述着宜昌古城的岁月故事。

        3、数字化和特殊展厅

        数字展厅:此展厅利用现代数字技术,为参观者带来不同于传统展览的全新体验。通过智能互动设备,如VR体验设备、智能VR穿戴设备,观众可以置身于不同的历史场景中,仿佛穿越时空亲临考古发掘现场或者历史重大事件的发生地。AR社教绘本则使文物的展示更加生动有趣,通过在现实场景叠加数字信息,增强观众对文物文化内涵的理解。这里的技术应用充分体现了数字化时代博物馆的创新尝试,不仅拉近了观众与历史和文化的距离,也让博物馆的展览形式更加多样化,富有现代感,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博物馆探索历史内涵。

        特展陈列:该展厅会根据不同时期或特定事件,灵活设置展览主题。它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时效性,能够及时捕捉各种文化热点或者展示临时性的重要文物展示需求。例如,举办具有特定时间纪念意义的文化展,或展示一些最近新发现或者新收录进博物馆的文物珍品,通过这种特殊展出方式,不断为观众带来新的惊喜,保持博物馆展览内容的新鲜感和吸引力。

板闸1.jpg

        特色展品:传承巴楚历史文化的珍贵宝藏

        宜昌博物馆馆藏丰富,众多特色展品宛如繁星般闪耀着巴楚历史文化之光。

        长阳人化石:1956年发现,有着10多万年的历史。其化石有左侧上颌骨一部分和两枚附于颌上的牙齿,颌骨特征已脱离北京猿人原始特征。长阳人化石是研究人类进化历程的重要实物证据,它代表着长江中游地区古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这一化石带有那个遥远年代人类特有的生物学特征,对了解原始人类的体质特征、生存环境以及种群迁徙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科研价值。同时,作为宜昌地区的古老居民的历史遗留,它也是宜昌本土深厚的历史底蕴的见证者,以沉默的方式向世人诉说着数十万年前这片土地就已经有人类活动的足迹,时移世易,往昔的地貌与人类都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但这一化石犹如时光胶囊般保留着远古宜昌的基因密码 。

        秦王卑命钟:东周时期的甬钟,出土于当阳季家湖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城内,钲部和鼓左侧铭有“秦王卑命”和“竟墉王之定救秦戎”12字。这种铭刻承载着历史时期巴楚地区与秦之间复杂的国际关系、政治互动以及当时的文化交流与交融的重要历史信息。从文物本身来看,秦王卑命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制作工艺精良,反映出当时先进的青铜铸造技术,钟身的形制、纹饰都符合当时的审美特色,是古代巴楚地区国家礼器制作水平的一种体现,它在青铜乐器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奏响着春秋战国时期巴楚地区历史舞台上的政治与文化交响曲。

        漆木瑟:春秋时期的漆木瑟堪称稀世珍宝,是中国发现的同类器物中结构最复杂、器形最大、花纹最繁缛、时代最早的一件。这一漆木瑟可谓是巴楚漆器工艺的杰出代表,它展示了当时超高的漆艺制作水平,瑟体上繁复的花纹不仅起到美化外观的作用,更是巴楚文化艺术风格的体现,充满着神秘和浪漫因子。从其复杂的结 构来看,反映出当时已经高度发展的乐器制作知识和工艺体系,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发展演变有着重要的意义。漆木瑟作为一件精美的乐器,或许曾经在巴楚的宫廷或贵族祭祀和娱乐场合奏响,奏出的音律犹如巴楚文化的天籁之音,穿越千年,在今天的博物馆里依然散发着艺术的光辉。

        磨光黑皮陶罐:作为春秋时代下层贵族享用的一种带有磨光暗纹的黑陶器,制作精美考究,多饰三角几何纹和“S”纹。这个黑皮陶罐体现了当时复杂的社会分层在陶器制作和使用上的反映,几何纹和特殊符号式的纹理,不仅是简单的装饰元素,更是可能蕴含当时特定的文化意义或者宗教象征。在陶器艺术领域,它代表着春秋时期宜昌地区下层贵族的审美取向和陶器制作的高超工艺水准,其保存至今的完整形态,也使得它能够成为后人研究当时社会文化、陶器技艺传承的珍贵样本。

        除了这些,馆内的藏品还有各类陶瓷器、青铜器、玉石器、金银器、漆木器、书画等,每一种类型的藏品都从不同角度展示巴楚文化,犹如一幅全方位的文化画卷,等待着观众缓缓展开,去深入挖掘和品味巴楚地区丰富多彩的历史宝藏。

        应用的新科技:数字化创新引领博物馆新活力

        宜昌博物馆充分应用新科技,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构建起一条文化传承创新的桥梁。

        数字化建设与智能管理平台:在智慧管理方面,2019年底开启了智慧景区建设工作,经过三年多时间,已完成数字展厅升级改造及相关硬件设施建设,并建成智慧管理平台,建立起“智慧馆藏”体系。这一平台对场馆进行5G全覆盖,为观众提供更快速、稳定的网络连接服务,从而支持众多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设备和功能。借助这个平台,博物馆加速推进了文化供给侧改革,整合了博物馆的各类资源,提升了管理和服务效率。例如基本展览线等多项博物馆业务能够更加高效、科学地运行,为观众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服务体验。

        数字藏品与区块链技术:博物馆运用区块链技术研发数字藏品,使博物馆的文物遗产以新的数字形态得到保存和传播。例如2022年3月28日至29日期间推出的“太阳人”石刻系列数字藏品,以限时发售的形式走入公众视野,两期藏品开售后10秒内全部售罄,使得50万人参与抢购。这些数字藏品以“太阳人”石刻IP为基础,不仅侧重还原文物原貌,同时设计上融入诸多创新元素,叠加屈原《九歌·东君》里的东君人物特征,并且添加三峡地貌特点摆脱静态的图片形式,让文物“动”起来。通过这种方式深入挖掘文物价值,吸引更多青年文化受众关注古老文化,同时也借助区块链的技术特性,如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优势确保数字藏品的真实性和独特性,为文物的创新性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开辟新路径。

        VR、AR等沉浸式体验设备:拥有VR体验设备、智能VR穿戴设备、AR社教绘本等数字化设备助力文物数字化建设及文创产品的线上展览展示。VR技术能够让观众沉浸在虚拟的历史场景里,例如在重现宜昌旧石器时代的居住环境或者巴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场景中,观众可以通过操作VR设备的手柄自由参观,仿若置身身临其境的历史之旅。AR技术更是通过在现实展品上叠加数字内容,如动画、详细的文物结构解析等增强信息,对展品和文化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以馆内的世珍字画为例,在AR设备的支持下,可以看到画家的创作画面重现,笔触轨迹显示,大大增加观众欣赏书画作品的趣味性和欣赏门槛,使大众更好地体验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互动展品与新媒体应用:馆内推出互动展品,如智能互动留言展示平台,观众可以通过扫描屏幕二维码,在手机上随时留言、拍照、发弹幕,并在大屏上实时展示。这一平台极大地提升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观众可以对展览内容提出建议或者表达自己的特别观展体验,成为观众与博物馆深度交流的新交流。另外,借助新媒体传播打造多种文化IP也是宜昌博物馆应用新科技的组成部分。联合宜昌发布在抖音平台开展“抖出最美宜昌博物馆”短视频征集活动,总播放次数超过20万次,借助抖音这种流行短视频的流量快速传播博物馆文化魅力。同时,为了吸引不同受众,宜昌博物馆和肯德基联合打造“楚文化”主题餐厅,配合拍摄制作系列短视频,在小红书、抖音、好看视频、今日头条等多平台传播,多元化地拓宽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辐射范围。

        在移动智能化方面,宜昌博物馆开发了手机APP。该APP提供了全景园游、讲解导航、展品查询等多种服务,并且以视频、文字图片形式进行线上展览。它综合文字、语音、图像等多种介绍方式对所有展品进行展示,使游客能轻松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文物,深入了解藏品背后的故事。同时,还建设了真实的历史讨论社区,方便爱好者之间交流互动,分享历史文化旅游经验。这种移动智能应用实现了博物馆文化服务从线下到线上的拓展延伸,打破了参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游客即使无法实地参观博物馆,在家也能通过APP享受到丰富的历史文化之旅,进一步实现宜昌博物馆文化服务对象范围的扩大和普及。

        综上所述,宜昌博物馆不仅是宜昌市的文化地标,更是展示宜昌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精心设计的展厅和丰富的馆藏文物,博物馆向观众展示了宜昌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时,博物馆还积极引入新科技手段,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未来,宜昌博物馆将继续发挥其文化教育功能,为传承和弘扬宜昌历史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