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发展现状
阅读次数:365      时间:2023-01-09 08:42:05

  最近几十年来,由于国内外大地震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公众对地震科普教育的关注也更加热烈。相关地震职能部门以多样化的形式和方法进行地震科普教育,从唐山地震发生的手足无措到汶川地震发生时的有序救援,可见我们国家在地震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些年来,陆续建立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越来越成为防震减灾教育的重要部分,它们在展开地震科普教育、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防震减灾活动,有效提高人们的防震减灾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图片1.png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因为其具备专业化、系统化的科普知识和设备齐全的特点,加深了受众对地震科普知识的了解,起到了提升访问体验的独特作用。约2000年后,地震科普博物馆如竹笋春雨般的遍布全国各地,比较著名的有中国地震科学教育中心、上海地震馆、汶川地震科普博物馆(民间),广东省地震科普教育中心和黑龙江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中心等。与此同时,许多单位也开辟了虚拟地震科普馆,如福建省地震局和中国数字地震科学博物馆等。四川由于多发地震,因而极其重视地震科普教育,在曾经发生过8.0级汶川大地震所在地建立了汶川地震纪念馆,纪念馆由序厅、灾难厅、抗震救灾展厅、灾后重建展厅、抗震救灾精神展厅和尾厅六部分组成,不仅具有纪念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地震科普教育基地,人们可以在参观的过程中了解到地震的危害和防震减灾的基本常识。还有很多科技馆内配备了地震体验屋这一展项,如上海科技馆、山西科技馆、武汉市科学技术馆等,地震体验屋可以很好的模拟地震来临时房屋内物品发生的变化以及让观众亲身体验震感,观众可以在地震小屋内真切地体验各震级地震,让体验者消除地震恐惧,学会震时自救。

  在国内,以往针对中小学生的地震科普教育活动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知识类,一般在学校的带领下展开,开展的形式一般是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讲座、主题班会、观看影片等。这种形式的地震教育活动大部分学校每年会开展一次,学生从上幼儿园到高中,差不多都采取同样的教育模式,开展次数多了,学生也觉得很乏味,参与的兴致也就越来越低,因而活动的效果往往差强人意。

  第二类是带领学生参观地震科普馆,参观体验类开展的形式往往更吸引观众,观众们在参观、体验活动中收获地震基本常识,但由于我国的科普馆普遍存在“重展轻教的现象”,因而往往没有对活动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而仅仅是围绕现有的展项开展活动,在活动设计方面仍然存在单一的特点,没有进行系统的教育。

  总之,我国地震科普教育当前存在很多不足,具体存在的问题如下:第一,在地震应急科普方面的工作做得还远远不够,人民群众在防震减灾、自救互救方面的知识仍然很缺乏:第二,存在地震科普工作人员素质偏低、地震科普基础设施落后、地震科普教育基地数量不多等问题。全国专门从事地震科普教育的人员屈指可数,高等院校中没有专业是专门用于培养地震科普人员的。拥有完备的地震科普设施的场馆也是少之又少,导致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地震科普场馆帮助人们理解知识、收获知识的作用。从上面的话可以看出,我国地震科普工作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国家和人们群众的共同努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