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近年来,江西省南昌市狠抓防震减灾基础能力与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探索防震减灾新模式,为全市社会发展提供了地震安全保障。
“选择好躲避处后应蹲下或坐下,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2月28日,在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新龙学校的教学楼里,七年级(2)班的学生朱可欣正在观看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上的逃生科普视频。
南昌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人员陈爱平介绍,一旦周边发生破坏性地震,地震预警终端的屏幕上就会闪烁相应颜色的预警信号,根据预估烈度的不同,将地震预警等级由弱到强分为四级,并采用蓝、黄、橙、红等四种颜色来表示。
目前,全市5所学校和1个科普基地安装了地震预警装置,该装置配有壁挂式预警信息发布终端和地震预警物联网广播,可及时向群众提供包括地震预警信息、地震速报信息、地震烈度速报信息在内的地震预警服务。
为提升全市地震监测预警水平,南昌市应急管理局向市政府争取资金15万元,建立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地震宏观观测网,新增南昌市地震宏观观测站点6个,提升全市对地震异常情况的侦测能力。
日前,中国地震局公布了2022年度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示范学校认定评估结果,南昌市站前路学校云飞路校区上榜,成为南昌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学校。
“五(2)班有一名学生被困,请求救援!”随着急促的警报声响起,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活动正式拉开序幕。近日,在站前路学校云飞路校区,学生们在老师带领下,迅速有序地按照预定的疏散路线撤离到指定地点集合整队。发现人员被困,蓝天救援队迅速到达现场,架起拉梯、派出无人机和搜救犬进入教学楼进行全方位搜救。很快,被困学生被顺利救出,救护队迅速进行应急救治,演练任务圆满完成。
“学校在重点科普时段开展全校性的宣传活动和疏散演练活动,并开展防震减灾相关知识户外宣传,让学生们从中受到教育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该校校长符颖说,通过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能够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的目的,同时对增强广大师生自觉识别地震,掌握防震避震技能和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曾经,江西九江瑞昌发生地震,南昌居民有轻微的震感;2022年台湾花莲县6.9级地震,在南昌的部分高层建筑,震感明显。四至八级地震震感如何?在南昌市安全生产警示教育基地的地震体验屋,通过小屋实体、液压运动平台、控制台并辅以视频及音响系统构成一个立体的地震环境,全方位展示地震的整个过程。
“进入房间设备启动后,地板开始抖动,然后慢慢加强,地板和墙壁都在摇晃。当达到五六级时,会强烈晃动,有站不稳的感觉。”2月16日,家住南昌市西湖区朝阳洲街道抚生路社区的居民王女士,在体验完地震模拟屋后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地震体验屋紧挨的是震后房间的状态,整个房间已经倾斜,显得十分逼真。
“除了地震逃生体验屋的实景体验外,基地还结合现代VR技术,设置了地震VR逃生体验平台。通过警示基地的情景式学习,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感,让参观者对地震有更直观的了解,提升应急避险能力。”南昌市安全生产警示教育基地讲解员姚明丽说道。
“以后,周边城市一旦发生地震,在南昌市也能精准监测到震源深度和强烈程度。”陈爱平说道。据了解,南昌市应急管理局将《大南昌都市圈防震减灾(2022 - 2030)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列为南昌市防震减灾年度工作“一号工程”,制定了具体方案,并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认可。
《规划》范围对应大南昌都市圈范围,国土面积约4.69万平方公里,包括南昌市、九江市全域,抚州市的临川区、东乡区,宜春市的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靖安县、奉新县,上饶市的鄱阳县、余干县、万年县。预计2030年在上述范围内实现2分钟自动定位、5分钟地震速报,提升地震监测能力。
大南昌都市圈是江西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引领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全面加强大南昌都市圈地震监测预警能力和震灾风险防范体系建设,是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坚实的地震安全保障。“希望通过协同提升区域防范地震灾害能力,强化区域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需求对接、行动协同等举措,形成合力提高跨地区防震减灾联防联控设施共建共享与应急救援响应。”南昌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李永强介绍道。
来源: 人民资讯
商康英 何云